刚刚涉足收藏界的新手,常常被一些道听途说的固有观念所误导,并因此走入艺术品投资的误区,甚至造成不小的损失。
艺术品年代越早越贵是误区
收藏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叫做“百年无废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观念确实有一定道理。问题是,不少收藏者沿着“百年”的思路继续推导,得出了诸如“艺术品的年代越早越贵”之类的结论。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通过对中国艺术品成交价格总排名情况的统计研究可以发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排名在前50位的,周代的艺术品有1件,晋代的艺术品1件,宋代的艺术品3件,元代的艺术品5件,明代的艺术品7件,清代的艺术品26件,现当代的艺术品有7件。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以前的艺术品所占的比例仅为20%左右,而明代以后的艺术品则占到了80%。
虽然这只是高端艺术品的情况,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低端艺术品而言,情况也是非常相近的。例如,近现代书画的总体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远远高于清代书画的总体价格。这其中的道理,既与收藏者偏好的变迁有关,也与国家的文物管理政策有关。因为对于许多收藏者来说,购买那些年代久远,甚至被国家明令限制出境的艺术品,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些艺术品的“市场交易半径”。
书画家辞世利好暴富只是个例
在收藏界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书画家辞世是利好消息。持这种观点的收藏者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当李可染在
事情是这样的:1989年底,一位台湾某报的记者受命采访著名画家李可染。可是,当他来到李可染家中时,却遗憾地被告知,李可染已经驾鹤西去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李可染辞世的消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位记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怦然一动,立刻赶赴荣宝斋。他惊喜地发现,李可染寄售的书画作品的价格仍然原封不动,丝毫未变。这位记者立刻致电台湾的亲属,让他们马上汇一大笔钱到北京,将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书画作品悉数买下。时隔一个月之久,人们才得知李可染辞世的消息。但是,当很多海内外收藏者匆匆忙忙赶到荣宝斋寻找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书画作品时,才遗憾地发现,这些书画作品早已经踪迹全无,被人捷足先登了。这位记者因为李可染的书画作品价格的不断飙升,而“一夜暴富”。
然而,书画家的辞世并非总是利好消息。同样典型的例子是,朱屺瞻的书画作品在他辞世之后,不但没有出现飙升,走势反而十分疲软,价格呈回落之势,就连他的精品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流标。2005年,当刘炳森驾鹤西去之后,他的书法作品也没有出现飙升行情。
据《艺术市场》美术部主任尧小锋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刘炳森的书法作品一共上拍了351件,其中,成交了165件,总成交额为171.6万元,总成交率为47%。刘炳森逝世于